近日,我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納米與界面催化研究組(502組)包信和院士、傅強研究員團隊在氧化物—氧化物界面作用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解構了氧化物—氧化物界面作用中的局域限域效應和遠程溢流效應。
氧化物廣泛應用于多相催化領域,氧化物催化作用研究是多相催化中的一個重要方向。該團隊在前期研究中發現,單層分散、亞穩態、高活性氧化物納米結構可以在貴金屬表面穩定,并提出界面限域催化概念(Science,2010;Acc. Chem. Res.,2013;JPCC,2015;ACS Nano,2017),近期的研究進一步揭示了環境氣氛對氧化物/金屬界面結構的協同限域效應(PNAS,2022;JACS,2022;Appl Catal B-Environ.,2023)。相較于氧化物/金屬界面催化作用的深入理解,對于氧化物/氧化物界面作用的理解非常有限。
本工作中,研究人員將Co3O4沉積到ZnO粉末載體表面上,構建具有化學鍵合作用的氧化物/氧化物界面(Co3O4/ZnO),近常壓XPS和TPR等表征揭示了Co3O4層和ZnO載體之間存在明顯的局域界面限域效應(Local Interface Confinement),使得其在CO2加氫反應氣氛中能夠維持CoO亞穩態,反應產物CO選擇性達到93%。此外,研究人員將Co3O4和ZnO粉末機械混合,形成物理接觸的氧化物—氧化物界面(Co3O4-ZnO),原位表征結果表明,ZnO的引入可以顯著增強Co3O4還原到金屬Co,在CO2加氫反應中CO2轉化率顯著提高至45%,同時CH4選擇性為92%;這種界面效應歸因于在ZnO表面上H2解離形成的氫物種從ZnO納米粒子遠程溢流到鄰近的Co3O4納米粒子(Remote H-Spillover)。
相關研究成果以“Disentangling Local Interfacial Confinement and Remote Spillover Effects in Oxide-Oxide Interactions”為題,于近日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該成果的第一作者是我所502組博士后董翠。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碳中和光子科學中心等項目的資助。(文/圖 董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