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太陽能研究部(DNL16)李燦院士、王旺銀副研究員等在提高微藻光合作用固碳方面取得新進展,發現利用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直接空氣捕集二氧化碳(CO2)與生物碳濃縮耦合機制,強化了環境到細胞的CO2傳質,微藻光合作用固碳效率由5.1%提高至9.8%。
在自然光合作用中,植物利用太陽光、水、CO2合成生物質。但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主要受到光照質量和CO2捕集與傳輸方面因素的限制,制約了光合作用合成生物質的效率。針對這些科學問題,李燦研究團隊前期通過添加胞外人工電子梭,提高了光吸收飽和點,解除了光抑制(Natural. Sciences.,2021);在光合細胞內引入納米金,研究了暗反應固碳酶催化的限制因素(ACS Sustainable Chem. Eng.,2023)。目前,在大氣水平CO2濃度下,如何捕集濃縮CO2并高效傳輸到Rubisco酶提高固碳反應動力學,仍然是植物光合作用研究領域的挑戰課題。
本工作中,研究者提出了化學與生物雜合的策略,在光合微藻表面自組裝多孔材料MOFs,實現CO2的直接空氣捕集與生物轉化。研究發現,MOF材料通過靜電作用在小球藻表面自組裝,將空氣中的CO2捕獲并富集在微藻細胞,使微藻光合放氧速率對CO2的親和力提高了82%。團隊通過酶動力學實驗發現,小球藻分泌的胞外碳酸酐酶可將MOFs捕集的CO2水合為碳酸氫根,生物膜上的轉運蛋白將碳酸氫根運輸到葉綠體中的蛋白核內,從而提升了小球藻Rubisco酶周圍的CO2濃度。該效應誘導固碳關鍵酶Rubisco的表達量提高,加快小球藻光合固碳速率。MOFs捕集CO2的功能使得微藻細胞在強化暗反應的同時,也緩解了光反應在光脅迫下遭受的抑制。光能到生物質的表觀轉化效率從5.1%提高至9.8%。該策略是人工方法改進自然光合作用的一個新嘗試。
相關研究成果以“Enhancing photosynthetic CO2 fixation by assembling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on Chlorella pyrenoidosa”為題,于近日以Editors' Highlights形式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該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是DNL16博士研究生李定頤和博士后董鴻。以上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人工光合成”基礎科學中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青促會等項目的資助。(文/圖 李定頤、王旺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