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向社會全面展示我所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5月21日,我所第23屆公眾科學日成功舉辦。本次活動同時也是中科院第18屆公眾科學日和大連市科技活動周活動的組成部分。根據疫情防控要求,本次活動繼續以“云上”直播的方式向公眾開放。
今夜,我們關心科學
作為中科院公眾科學日和中國科普博覽的特別策劃節目,“今夜,我們關心科學”連麥活動于5月21日晚20:00在微博平臺線上直播,我所所長劉中民院士、高能所所長王貽芳院士、央視主持人張騰岳、知名科普博主奧卡姆剃刀共聚微博客戶端,嘉賓們針對科學和生活、基礎科學、能源和“雙碳”、科學與未來等話題展開了“云上”面對面的交流,活動由空天院徐穎研究員主持。交流中,劉中民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向大家解讀了“雙碳”目標的含義以及其對我國的重要意義,結合自身研究闡述了科技創新將如何推動“雙碳”目標達成,能源革命將如何推動社會發展。王貽芳深入淺出地剖析了基礎科學的重要意義,以及對現代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并分享了我國高能物理研究的發展歷程。張騰岳和奧卡姆剃刀針對相關話題,結合自身學術背景與相關經歷發表了觀點。各位嘉賓還現場討論了網友關于北斗導航系統、中微子、核電等方面的問題。本場活動共吸引了64.7萬名網友在線觀看,近兩個小時的談話讓大家意猶未盡,聽眾在思想的碰撞交融中,感受到了科學的無窮魅力。
科學實驗秀,邊做邊玩學知識
為什么薄荷糖可以讓可樂發生“大爆炸”?為什么五彩斑斕的顏色可以在同一時間消失?為什么豆腐可以瞬間變成“磚頭”?為什么光會被水流吸引而不走直線?為什么手掌的熱量可以帶動電機?為什么風能和太陽能可以通過流動的液體儲存?在專門為少年兒童準備的“科學實驗秀”活動中,我所的青年職工和研究生們上演了一個一個神奇的科學“魔術”。雖然由于疫情只能在云上相約,但是透過直播屏幕,仍然可以體會到這些“魔術”的奇妙現象,通過講解志愿者的深入淺出的講解,這些奇妙的現象變成了一個個或淺顯、或深奧的科學道理,印入了屏幕前小朋友的腦海,種下了一顆顆科學的種子。
云游化物所“展館”,穿梭歷史歲月
在云游化物所展館環節,講解員帶領觀眾,重溫了我所70余年以國家需求為己任,銳意創新、協力攻堅的歷史進程。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韓秀文研究員、化學激光研究室李剛研究員來到現場,和主持人一同回顧了化學激光研究室在張存浩院士等科學家的帶領下,秉持“獻身科學,挑戰前沿,銳意進取,不斷創新,努力拼搏,勇攀高峰”的化學激光精神,堅守科技報國初心,不斷求索、不斷創新的事跡。老一輩科學家以國家需求為己任,科技報國、追求一流的精神讓人為之動容。展館專場直播還介紹了我所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石油清潔高效轉化利用、節能減排與環境安全技術支撐、食品安全保障支撐、特種能源、燃料電池、大規模儲能技術、太陽能、生物質、分子反應動力學等領域的相關成果及進展,展現了新的歷史時期,我所為實現科技強國夢想,奮勇拼搏、勇爭一流的豪情壯志。
本次活動還設置了科普影視廳環節,展播了我所“說能解源”系列科普視頻、科普中國系列科普視頻、科學家講座、“能源之書”動漫MV等科普視頻。
讓科學走進公眾,讓公眾愛上科學。多年來,我所舉辦的公眾科學日活動已成為公眾了解科技進展、探索科學奧秘的重要渠道,成為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知識、履行國立科研機構社會責任的有效載體,受到公眾的廣泛歡迎。(文/趙冠鴻 圖/梁瀟、趙冠鴻)